九月十九日,埃及陆军象征性的向西奈半岛增派了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增强在西奈半岛前沿防线的军事部署,但是在以色列陆军越过边境线之前,这两个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兵力渡过苏伊士运河,且全部集中在东岸附近,另外大部分主战装备仍然在西岸,没能及时到达。因为以色列地面部队推进神,到二十日上午,这两个师还在进行最后准备,根本没有与以色列军队遭遇。
事实上,这也与牧浩洋为埃及制订的战争计划有关。
受“埃以和平条约”限制,埃及不能向西奈半岛部署主力部队,即便是准军事力量的总兵力也不能过两万,如果埃及提前向西奈半岛增兵,就等于向以色列宣战,等于主动挑起战争。因此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牧浩洋明确提到,埃及应该把主力部队放在西岸,并且以后制人为主,即在战争爆后,迅完成战前集结,在突击渡过苏伊士运河,与以色列军队在西奈半岛决战。为此,埃及不但应该把主要的后勤保障力量放在西岸,还应该着重加强部队的渡河能力。
按照这一计划,埃及军队至少需要在东岸守住一处据点。
埃及陆军严格执行了牧浩洋制订的战争计划,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分别驻守苏伊士湾北面的舍特港与大苦湖北面的第五站,主力部队则沿着大苦湖西岸展开,此外苏伊士城由六个师的重兵把守。埃及陆军依靠的不是庞大的兵力,而是数量惊人的炮兵部队。当时在大苦湖附近的远程火炮就过了两千门。
即便埃及空军无法提供空中支援,埃及陆军也有足够强大的炮火。
埃及陆军的这一部署,已经得到了空军与海军证实,战略侦察机与舰载预警机搜集到了足够多的战场信息。
反观以色列陆军,情况却不大理想。
不可否认,以色列陆军的突击度相当惊人,但是潜在的威胁也非常巨大。
即便不考虑埃及陆军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两处战略据点,也暂时不考虑埃及陆军立即起反击,就算以色列陆军能够打到舍特港与第五站,也不见得能够打下来,更不见得能够守住已有的战果。
原因很简单:强弩之末。
收回西奈半岛之后,埃及一直将其当成战略屏障,不太重视基础建设,数十年来没有在运河东岸修建一条铁路与一条高等级公路,即便是普通公路,也只有三纵三横,大部分地方都是人迹罕至的沙漠。
现代化地面战争,道路既是推进方向,也是后勤保障大动脉。
没有铁路,以色列陆军只能用卡车向前线运送物资,而卡车的效率远不如列车,普通公路的通行能力也远不如高等级公路。如果以公路的通行能力为准,最多支持十个旅在前线作战。结果却是,以色列陆军一口气投入了四十个旅。受此影响,以色列陆军最多在前线展开十个旅的兵力,其他部队都得留在后方,要么负责掩护补给通道,要么负责运送物资,要么充当预备队。也许这能够增强以色列陆军的持续突击能力,毕竟数量充足的预备队是维持进攻的必要因素,但是也限制了以色列陆军的突击强度,即没有足够多的兵力,根本不可能突破坚固防线。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陆军不是以色列空军。
在崇尚进攻的空军不同,在过去数十年内,以色列陆军的主要经验、以及因此产生的建军思想都来自打得异常艰苦的“赎罪日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陆军正是通过内线作战击败了强大的阿拉伯军队,为后来的战略反击打下了基础,所以以色列陆军一直把内线作战当成主业,通过顽强的防守挫败敌人的进攻行动,再趁敌人进攻乏力的机会,动全面反击。
除此之外,在过去数十年内,以色列陆军经历过的最大规模的战斗,就是在南黎巴嫩打击真主党,而这根本算不上大规模地面战争。
受这些因素影响,以色列陆军实际上不是一支擅长进攻、或者说主动进攻的部队。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梅卡瓦”主战坦克从一代到六代,全都不重视机动性,而是把防护能力放在位。拿号称达到了第四代水平的“梅卡瓦6”型来说,其最大越野度也只有每小时三十公里,比真正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低了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其最大越野行进距离只有两百多公里,公路行进距离也只有五百公里,比绝大部分注重进攻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低了很大一截。
根据这些信息,牧浩洋在提交给黎平寇的情势分析报告中提到,如果以色列陆军不能一鼓作气的拿下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埃军据点,那么在未来二十四到四十八小时之内,埃及陆军就会起反击。因为以色列陆军没能按照计划肃清运河东岸的埃及军队,也就没有可能把主力调往戈兰高地,所以在埃及军队起反击的时候,叙利亚陆军很有可能起进攻,以色列将两线作战。
别说以色列,即便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要尽量避免两线作战。
像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进行两线作战,结果恐怕就不用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