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比利斯半岛上,除了赫鲁纳公爵的辖区,治安良好的加泰罗尼亚-阿拉贡地区才有完善的臂板信号系统。至于其他地方,山区乡野大都被西班牙游击队控制,即便法军在荒郊野岭安装了信号基站也坚持不了多久,或许一夜工夫不到,就会被西班牙人彻底破坏。
因而在半岛战争期间,各路法军传递情报的均为专职信使,而这些信使却成为法军之中最危险的兵种。往来法军之间的专职信使很容易遭遇游击队的伏击与捕获,通常在缴获其携带的情报后,西班牙人会以极度残忍的方式将法军信使处于死刑。
所以,直到一支奉命北上,增援葡萄牙军团的法军(苏尔特部),德赛这才下令信使随同这支增援部队,前往阿尔梅达要塞,传递这份迟到的胜利捷报。
在通向军团指挥所的途中,刚刚赢得科阿河战斗胜利的内伊元帅感觉很高兴,至少待会可以向“好色的老家伙”炫耀自己的勇武功勋。尽管内伊元帅并不赞同司令官的战略部署,作为葡萄牙军团的前头部队,他的第六军成功履行了自身职责,完全扫清了阿尔梅达要塞外围。
在科阿河一带,内伊元帅亲自率领6千兵力(含2千骑兵),冒着暴风骤雨,连夜发动猛烈攻势,一举击溃了希尔将军指挥的万余名英葡联军(历史上,是贝尔斯福德担任该军指挥官),使得阿尔梅达要塞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战后,内伊元帅在他的战报中称:法军有530人伤亡,但打死打伤联军60名军官和1200名士兵,还缴获了一面军旗(团级)。
科阿河战斗是法军第三次入侵葡萄牙时,在葡萄牙境内的第一次战斗,也是法国葡萄牙军团跟英葡联军的第一次交手。虽然战斗规模不大,但对双方来说却都意义重大:英葡联军首次试探了法军的实力,了解到了对手的战斗力和作战方法,确信己方无法正面胜敌;而法军则完成了夺取阿尔梅达要塞的第一步工作——清扫外围。
然而,内伊元帅的好心情没能持续太久,等到他来到军团司令部后,一进门,发现马塞纳元帅,雷尼埃将军(第二军),朱诺将军(第八军)等人都已到场,一个个抽着加泰罗尼亚产的香烟,闷不吭声,指挥所的气氛显得相当沉闷,很压抑。
内伊期初有些紧张,以为是马塞纳元帅带领众人准备向自己发难,那是他刻意篡改了有关科阿河战斗的军报,事实上,内伊的部队仅打死打伤600不到的联军官兵,敌我伤亡比差不多。至于缴获的所谓英军军旗,也是某个英国-军官私下保存一面的英国国旗。
直到马塞纳元帅的参谋长,将一份战报送到自己面前阅览后,他才明白,那是小混蛋德赛惹出的麻烦。在采石镇战役中,一举围歼1万名西班牙正规军当然是好事,不仅仅是德赛师团一方的荣耀,也能鼓舞起7万名葡萄牙军团官兵的高昂士气。
可问题是,整个葡萄牙军团在5月31日出兵以来,近两个月内,先后攻占罗德里戈城,扫清阿尔梅达要塞外围的一系列战事中(含科阿河战斗),也不过消灭了6千多名西班牙或联军士兵,这还是凭借该军团7万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其中的战果包含着不少水分。
与此同时,仅有葡萄牙军团兵力三分之一的德赛师团,却能在短短10多天内,围歼包括3千骑兵在内,1万余名西班牙正规军,而不是装备简陋的游击队,自身伤亡忽略不计。
拿着这份友军的战报,内伊同样感觉老脸无光,不再考虑与司令官斗气,他直接向马塞纳问道:“埃斯林亲王,小德赛的战报是否属实?居然围歼1万多正规军?这怎么可能?”
马塞纳扔下手指上半截烟头,点头说道:“在西班牙叛军的总部,加的斯议会发布的战情通报中,确认了德赛师团在采石镇战役取得战果的真实性。除了德赛师团参战部队的真实数字,不是加的斯方面宣扬的5、6万人,而只有2万左右。”
他又指着内伊手中拿着的战报,提醒道:“在这份战报之后,是小德赛派来的信使对采石镇战役的详细汇报,你看过之后,就会打消所有疑虑。”
先是以屠杀事件,通过间谍特工来挑拨敌军之间的内讧,诱骗西班牙军队进入事先设定好的伏击圈,法军凭借以铁丝网、壕沟、胸墙为核心的立体防御,连续打退西班牙的三次疯狂进攻,在成功切断敌人在峡谷一侧退路,最后才全线反攻,一个不放过的加以围歼。
内伊不停的翻页,在匆忙看完过后,他心中的第一个感触就是小德赛太坏了,太过阴险,一个阴谋接一个诡计,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别说可怜的加利西亚将军会上当受骗,哪怕自己设身处地在采石镇指挥那支西班牙军队,也无法挽救全军覆灭的危险。
内伊胡乱抹去额头上不停流淌的汗水,随意找了一个位置坐下,和其他将军们一样,掏出怀中香烟,闷闷不乐的他也大口大抽起来。众人的真实感受,内伊同样清楚,包括自己在内,所有人心中都涌现被这份战报赤-裸裸打脸之后的羞愤感。另外,在座的元帅将军们还要强忍欢笑,向各自部下大肆渲染德赛师团的辉煌胜利,借此来鼓舞军中士气。
好在内伊、马塞纳等人德赛的私下关系不错,所谓的羞愤感,更多是对葡萄牙军团未能取得丰盛战果的自我懊恼。
“先生们!”马塞纳元帅的声音促使众人重新抬头,将目光投向司令官一面。元帅继续说道:“在我们恭贺赫鲁纳公爵赢得一场重大胜利的同时,诸位也要团结一心,加紧努力,尽早拿下阿尔梅达要塞,以此来显露葡萄牙军团强壮无比的肌肉,锐不可挡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