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啊,叫你们经营商店,控制零售业和物价,统统没收。
后来的种族迫害,大量犹太人的资产被纳粹没收,成为了纳粹政府的囊中之物。
多管齐下,就这样创造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
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各种百废俱兴,真是厉害得紧。
但是,这种饮鸩止渴的刺激经济,带来了几个大问题。
如果军队不再需要产品,经济该何去何从?
所以,这就成为了二战爆发的重要的经济因素,如果纳粹德国不发动战争,他们自己在未来就会崩溃,因为大量的债务和赤字。
事实上,1936-38年,德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25%。
所以,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创造军需订单,就成为了维持经济的必须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工业成品(德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的价格在下跌,德国政府越来越难以维持收支平衡。
1933-36年,德国的出口下降了9%,进口同比上涨9%,带来了严重的贸易逆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只能通过强行控制个人市场投资的方式来刮地皮。
1934-38年,德国的非上市流通证券所占的市场份额从超过一半下降到大约10%左右。
即使在战争爆发,西欧都被纳粹占领的情况下,德国无法将工业产品往已经工业化的西欧倾销,资本流动无法构成循环,德国只能陷入资本的自我循环状态。
所以可以知道,德国的扩张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转移的。
当然这里说的是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斯特拉瑟领导下的德国虽然在某些程度上跟纳粹德国类似,但是起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一样的。
国家直接掌控资本,此外对国内的垄断企业进行了打击,所以目前按照德国的经济情况还没到不打仗就要崩溃的地步。
起码德国许多人希望把开战的时间往后延迟,只有斯特拉瑟固执地认为打仗越早越好。
斯特拉瑟当然有自信,他已经汲取了希特勒失败的经验。
所以他自然不会走希特勒的老路。
“我知道你们当中的许多人希望把对英作战和对法作战的时间往后推移。
我也知道你们的观点都非常有道理,往后拖延几年,我们将会有更多的装甲师,更多的豹式坦克装备到部队里,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对法国陆军的优势将会更大。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我们拖延的更久,那么敌人准备的越充分,日后进行战争时遭受的损失将会更大。
你们可能会说我们有苏联做盟友,不必担心被英国封锁的问题。
但是你们要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永恒的。
苏联局是如此动荡,或许哪一天,政局发生了变动,领导人又变了。
把希望寄托于其他国家是不负责任的体现。
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要打的战争在我们这一辈人打完,不要把问题留给下一辈人。
有人说可以相信后人的智慧,如果我们的先辈也是这么想的,那我们现在应该如何自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