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洛不卑不亢地还礼,说道:“我叫杨洛。”
看到周墨奇先向杨洛敬礼,叶剑龙心中一紧,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成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周参谋长,你好,我是杨洛的大队长叶剑龙。”
在周墨奇又要开口说什么的时候,叶剑龙上前一步,自我介绍了起来。
“你好。”
周墨奇逼不得已,只好先应付一下叶剑龙。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叶剑龙就像一个话痨一样,拉着他寒暄个没完,让他一直没有机会向杨洛抛出橄榄枝。
喧闹持续了一段时间,判读室里终于安静了下来,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四架战机上的飞参数据,以及四个人的第一视角图像。
杨洛找了个位置坐下,听着肩抗大校军衔军官的分析和讲解。
眼前的这场对抗,抛开战术,单从规避导弹的角度来讲,是一场非常经典的空战,值得所有飞行员学习。
当然,也不是说2师这一边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周墨奇和衷梓阳刚开始的布局还是很不错的,很经典的一种战术,也是值得学习的。
飞参判读慢慢地展开,此时正进行到衷梓阳使用眼镜蛇机动急减速的一幕。
“单从615歼-11B的飞参数据来看,615在减速的时候已经被雷达锁定了,还是同时被两架飞机锁定了,如果此时想要规避,很难办到,成功的几率很小。”
“再结合301歼-10C和302歼-10C的飞参,事情也确实如此,你们看这里,还有这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论615歼-11B怎么机动,他们都能提前一步进行拦截并发射导弹。”
“但是,615歼-11B突然使用了眼镜蛇机动,其本意是为了急减速,却恰恰规避了雷达锁定,还迫使两架飞机不得不转向。”
讲台上面,大校军官正在滔滔不绝,分析讲解着,顿了一下,看着台下说道:“我想问一下杨洛同志和叶剑龙同志,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是否真的没有对策,只能被迫转向?”
“没有。”叶剑龙摇头,“我根本没想到他会在此时用眼镜蛇机动。”
杨洛皱了下眉头,他还真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当时的机动操作是下意识的反应,毕竟只是内部的对抗,不能过于冒险。
沉思了片刻,杨洛回答道:“确实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的速度本来就比他快,哪怕我们也做过失速机动,也来不及,还是要撞上去。不过……”
“不过什么?”看杨洛没有继续说下去,大校追问道。
杨洛看着讲台上面,坚定地道:“如果是真正的战争,我不会选择转向,把后背露给敌人,我会直接发射导弹,然后跳伞。”
“你可知道,这么近的距离,你即使跳伞,还是极有可能遭到导弹和飞机爆炸的碎片攻击?可以说,你是在自杀。”大校严肃地问道。
杨洛点头:“我知道。”
“好。”大校突然大声地喊道,“虽然你的选择很傻,但傻得可爱,傻得有血性。军人就该像你这样。”
“大家为他呱唧呱唧。”大校率先鼓起了掌。
“啪啪啪!……”
众人纷纷鼓掌,判读室内的掌声如潮水般响起。
自杀式的攻击不稀奇,曾经的军中老前辈就用过。
飞着落后的战机迎战那只鹰的那个年代,平均损失四五架战机才能换的敌人的一架战机;地面上更是在用血肉之躯去挡敌人的枪口。
即使到了现代,就在十几年前,就有一个飞行员驾驶着自己的战机,义无反顾地撞向了入侵祖国领空的敌机。
自杀失攻击,需要勇气,更需要信仰。
“战争若是真的来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相信大家会做出和杨洛同样的选择。”大校环视一圈,缓缓地说道。
这一句,说到众人的心坎里去了。
他们都是军人,最优秀的军人,军人的使命早已融入骨子里,若有需要,甘愿牺牲。
“好了,这个话题到此为止,我们继续分析。”大校转过身,指着大屏幕说道,“在当今的环境下,实际上这一方式还是可行的……”
下面的飞行员认真地听着,偶尔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是进行反驳。
这个大校军官很是和蔼可亲,纵然有人反驳他的观点,也不生气,还和大家一起热烈讨论,争取说服反驳他观点的人。
但也不是每次都成功,反而有不少次,他被别人说服了,而他都虚心接受了,承认自己的观点有误。
众人的反应不是嘲笑,而是更加尊敬。
飞参判读进行到杨洛规避导弹的时候,大校干脆把讲解的位置让了出来,让给了杨洛。
他是这样说的:“我对怎么规避导弹的理论确实研究过,但我就不班门弄斧了,这里有一个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套理论,下面就请杨洛同志上台来给大家讲吧。”
杨洛没有推脱,欣然接受了。
“理论上东西没有什么好讲,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今天就讲一下怎么实操。规避近距格斗导弹和中远距拦射导弹的原理是一样,但操作方式有些区别,我先讲一下怎么规避近距格斗导弹。大家请看这里,这是我飞机上的导弹逼近系统提供的距离数据……”
杨洛站在讲台上,把自己的方法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至于大家能学到多少,那他就管不了了。
他并没有敝帚自珍的想法,以前是没有条件,方法说出来也没用,没法训练。
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他相信要不了多久,各个部队应该都会配发新型的训练弹。
杨洛更不怕别人学了去,会在金头盔的战场上用到他自己的身上。
想要学会这套操作,没有长时间的训练是不可能成功规避导弹的。
看看叶剑龙就知道了,他是最早学会的一批人人之一,但到现在为止成功率都非常低,像薛飞、王汉宇、许志强等人,成功率就更低了,几乎为零。
就目前来说,这是专属杨洛的绝活。
倘若真有人这么天才,短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杨洛反而会十分高兴,因为这就证明了这套方法的普及型可以达到很高,而不是独属于他一人的绝活。
判读室内很安静,唯有杨洛一个人的声音。
众人都在底下专心致志地听讲,做着笔记,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内容,也没有人讨论了。
直到杨洛讲完,大家才回过神来,整个判读室里面立即嘈杂起来,犹如菜市场一般,互相激烈地讨论着。
更有不少人把杨洛围在中间,问着没有理解或是遗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