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备:“第二个议题,10万百姓移民问题,大家有亲朋故旧,或者知名人士,尽可说来,本侯无不优先安置。。。”
经济危机的司隶,每天都有大批官吏和民众逃亡,或是因为不信任,许是因为惧怕董卓严刑峻法,许是本来就是关东人,董卓要西迁关西,部分士族百姓非要往关东逃跑,人就是那么奇怪。
起初,没多少人选择去青州,青州太远,远远不如冀州、兖州、豫州就在眼前,也不如相对远离战火的荆州、益州。
青州水军取得了对盟军水军大胜,汴水两次击败盟军后,青州军和刘备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峰,整个形势又逆转了,大批百姓聚集在荥阳敖仓,哪都不去,等待前往青州,更令人信服的是刘备军还给散粥。战乱时期,民不知所以归,一位强者加仁者让更多人有安全感。
刘备据守敖仓,是做了长期打算的。
敖仓与荥阳、广武城之间的沟渠、甬道给了百姓安全感,之后,干脆再修广武城与荥阳之间的沟渠、甬道,等于给三城加了外郭。虽是前线,依然给百姓巨大安全感,窝棚房屋、手工业、服务业、农业在郭内兴起,青州军的后勤官吏也有意将一些原材料、半成品发包给郭内百姓,赵云、傅干等也对百姓进行编户、组织民兵巡逻,再从其中选择基层官吏,抽取民兵给正规军做补充。
在击破盟军水军后,刘备拆其水寨、船坞,用以扩建敖仓旁边汴水(鸿沟)原有的船坞水寨,又建设围墙、甬道、壕沟、角楼将之与敖仓连起来。大规模的人力资源使用,几乎成了青州的标志。
大批的粮食、物资,从下游青州、幽州、渤海郡来,大批木材、煤炭、铁矿石等从上游河东郡、弘农郡、关中顺流而下。
有了安全、温饱、物资、运输等基础,敖仓如同沙漠中的绿洲、大海中的自由岛、大陆一角的贸易自由港区,成为战火纷飞的东司隶的一朵奇葩。
依据亚当斯密、李嘉图的经济理论,资本追求生产发展和利润,即会推动工资升高和人口向高利润环节聚集,从而降低区域实际工资、实际利润,最终达到一个平衡。从西汉初到东汉末年,400年间,中间分裂时间并不长,东汉的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在黄河南北的中原地区河北、河南已经发展到当前生产力、人口和算口赋政策下的极限,劳动工资已经到了较高的状态,人口就业比例也相当的高。
雒阳、周边虽然战乱,徐州、青州东部、幽州涿郡、渔阳等地的经济发展并未中断,商人们急需更多人口提供劳动力、降低工资、提升利润、扩大市场。几个月来,不少青州徐州幽州冀州的商人们,赶到敖仓、青州黄县挑挑拣拣吸收了大批的青中年,成为安置流民的民间基础。
除了士族富豪之外,青州官方更多优先吸收铁匠、船匠、丝绸匠、造匠、木匠、泥瓦匠、驯马师等等。雒阳拥有帝国最高的工商业水准和最大规模熟练工人,能对青州等地产生极大助益。
担心有间谍,刘备专门挑有家室的,一家人一起送到青州和乐浪带方夷洲去,静海钱庄配套的低利息贷款,让他们能在他乡顺利度过初期的艰难。
。。。
当然,流民中也有不少更突出的人物,例如曾跟随刘备前往幽州的吴岳,之前与其叔吴巨在北军任职,吴巨本袁绍心腹,之后袁绍逃亡冀州,吴巨家小都在雒阳,于是随大流跟吴匡等人一起投靠了董卓,前些日子北军中侯刘表被任命为新的荆州刺史,吴巨随同前往。吴岳与叔父想法不一样,主动投靠故主刘备,任司马,组织流民为军。
还有郑泰的弟弟郑浑。郑泰早年曾经与刘备约定,谁当上两千石,另一人就对方做属吏。郑泰想走却被董卓强留,便偷偷遣弟弟郑浑带着长子郑崇、尚在襁褓中的郑袤等人前来敖仓投靠,以躲灾祸。
还有青州名士华歆、扶风宋家的宋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