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如果美军机群没在海洋上空飞行,而是沿着中美洲地峡向南飞行,在哥斯达黎加转为向东飞行,就能绕开第61舰队的防空警戒,然后从第61舰队的西南方向上发起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顾祝同连三分钟的预警时间都没有。
所幸的是,除了防空警戒舰,顾祝同手里还有一样秘密武器,这就是被称为“渡鸦”的对空监视与预警飞机。
当然,这种双发飞机无法由舰队航母搭载,只能部署在机场上。
只是,最初提出研制预警机的并不是岸基航空兵,而是舰载航空兵,而且最初的设计目标也是部署到舰队航母上。
早在美国参战后不久,也就是珊瑚海大海战之后,中国海军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舰队严重缺乏预警能力,往往要到敌人的轰炸机群逼近的时候才会发现,而此时组织防空作战已经来不及了。
针对这一点,中国海军在战术上做了调整,即安排了专门的防空警戒舰。
问题是,防空警戒舰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依然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对低空来袭敌机的探测能力不足,战舰的航速过慢等等。某些时候,防空警戒舰还会成为敌机的攻击目标,从而导致舰队指挥官做出错误判断。
在调整战术的时候,中国海军还提出了从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舰载预警机被提了出来。
显然,这个办法要比设置防空警戒舰有效得多,而且在当是看起来,实施的难度也不是很大。主要就是,在舰载机上安装一部对空搜索雷达,等于把雷达搬到了数千米的高空,大幅度提高了雷达的探测距离。更重要的是,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更强,有效弥补了防空警戒舰的缺陷。
只是,具体实施的起来却没有这么简单。
半年之后,工程师就发现,能装到舰载机上的雷达都存在性能不足的问题,而探测能力足够强的雷达又不可能塞到一架单发飞机的机体里面。说白了,雷达在变得更小之前,不要指望获得舰载预警机。
至于让双发中型飞机上舰,虽然不是办不到,但是海军不愿意接受。
主要就是,要让中型飞机从舰队航母上起飞,就必须使用更大的弹射器,而这意味着要对舰队航母进行大改。
显然,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且不见得行得通。
此外,当时的舰队航母上极为拥挤,一加双发飞机占用的空间相当于三架单发飞机,而任何一位舰队指挥官都不会用几架预警机来替换十多架舰载机,更不想让这些笨拙的大飞机降低甲板作业效率。
这样一来,预警机就只能部署在机场上了,也就转到了岸基航空兵名下。
问题是,岸基航空兵对预警机的需求并不迫切,毕竟陆地上可以部署雷达,而且只要有足够多的雷达,就肯定能建起一道严密的防空警戒,而预警机这种新玩意,根本不可能一直在空中巡逻,也就不可能取代地面雷达。
至少,当时绝大部分岸基航空兵的官兵是这么想的。
受此影响,预警机的研制工作进行得非常缓慢,期间还数次中断。
直到一九四六年下半年,西飞才把第一架样机交付给了海军航空兵,然后开始了为期大半年的验收测试。
必须承认,“渡鸦”的性能并不突出。
“渡鸦”的机体是中型运输机,其货舱被改成了雷达设备舱与载员指挥舱,安放了专门为雷达供电的发电机等设备,还设置了四座雷达操控台,四名雷达操作员能够各自指挥与引导一支战斗机编队作战。
最关键的对空搜索雷达安装在机鼻处。
受此影响,“渡鸦”有一个硕大的机头,而且向前下方突出,看上去就像是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
也正是如此,“渡鸦”只能搜索前半球二百一十度空域,高低方位只有一百二十度。
虽然不具备全方位搜索能力,但是与其他配备了雷达的飞机相比,“渡鸦”的搜索能力依然足够强大。
更重要的是,“渡鸦”在一九四七年三月底通过了海军验收,开始批量生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小说阅读(readnovel。)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